RichChat

A blog for tech enthusiasts

RichChat

在YC创业者学院的一次对谈中,OpenAI的CEO Sam Altman分享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和对未来的深刻洞见。他不仅回忆了创业初期面对的巨大质疑 - 包括来自埃隆·马斯克(Elon Musk)的尖锐批评,还深入阐述了他对AI终极形态的构想:一个拥有记忆、能主动协助你的AI伴侣;一个由Jony Ive操刀的革命性AI设备;以及最终作为顶级订阅福利的免费人形机器人。

来自马斯克的“残酷”邮件:成功率为0%

在创业的道路上,即便是最具远见卓识的领导者也需要强大的内心来抵御外界的质疑。Altman坦言,在面对海量“你错了”的声音时,保持信念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。

他分享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。在OpenAI成立几年后,当他们向早期合作者埃隆·马斯克展示初版的GPT-1时,收到了一封“非常刻薄的邮件”。马斯克在邮件中断言,OpenAI成功的几率为“零”,并认为他们展示的技术“是垃圾,根本行不通”。

Altman回忆道,马斯克当时是他心目中的英雄,这封邮件让他备受打击。他回到家后不禁自问:“万一他是对的呢?这太糟糕了”。当你将自己的生命力倾注于一个项目,却被敬佩的聪明人全盘否定时,那种感受是毁灭性的。

推理模型的“产品悬河”:创业公司的黄金机遇

Altman指出,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节点:AI模型的能力(如GPT-4o等推理模型)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们目前开发出的产品形态。他将这种现象称为“产品悬河”(product overhang),即在现有技术能力之下,还存在着巨大的产品创新空间等待被填补。

阅读全文 »

引言

一篇最新红杉资本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:顶级AI 实验室正似乎成为星光熠熠的豪门俱乐部,而它们的竞争,也愈发像一场世界级的「球员」争夺战

一年前,AI领域的竞争格局似乎一度尘埃落定。由于构建基础模型所需的高昂算力成本,市场迅速整合,最终形成了由微软/OpenAI、亚马逊/Anthropic、谷歌、Meta 和 xAI 组成的五大「决赛选手」。他们拥有达到 GPT-4 级别模型的能力和持续扩展的资本。

然而,今天的叙事已经截然不同。伴随着传奇人物 Ilya Sutskever的那句名言 - 「我们所熟知的预训练即将结束」。新一批参与者如 SSI、Thinking Machines(注1) 和 DeepSeek 等正崭露头角,他们宣称的核心优势并非计算规模,而是顶尖的人才。全新的共识是:单纯依赖大规模集群已不足以实现下一次质的飞跃,要想在强化学习或其他前沿领域取得新的突破,需要的是非凡的智慧,而人才正是解锁这一切的关键

注1:最新的例子是 - 前 OpenAI CTO Mira Murati 创立的初创公司 Thinking Machines Lab创立不到五个月,种子轮融资就成功筹到了惊人的 20亿美元,估值达到 100亿美元。

当人才成为最稀缺的资源时,AI 实验室的运作模式开始惊人地向职业体育俱乐部靠拢:

  • 豪门老板:每一支顶尖的 AI 战队背后,都有一个财力雄厚的科技公司或个人作为支持者;
  • 天价「球星」:明星研究员的薪酬包堪比职业运动员,动辄数千万、数亿美元,对于最顶尖的人才,价码甚至可能达到看似疯狂的数十亿美元(例如Meta收购Scale AI 49%的股份并引进其CEO);
  • 流动的「转会市场」:与体育界不同,AI 领域的人才合同往往是短期的、流动性极强的。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被竞争对手挖走,人才争夺异常激烈;

引用一句原文结尾我印象最深刻的话 - 「当人类看到美好的事物时,何曾说过『现在已经足够了,是时候降温了』?一旦越过关键的门坎,我们就会将事情推向极致,这是人性内在的属性。」

当奖品像AI技术可能带来的巨大价值那样诱人时,任何阻碍成功的瓶颈,特别是像人才这样稀缺的资源,都将被推向令人惊叹的竞争水平。

阅读全文 »

推荐前Amazon VP Ethan Evans最近分享的职场心得。他总结的这几点职业发展经验和我多年的职场感触很匹配,特别是关于”选择比焦虑更重要”的观点。可惜自己没能更早理解这些道理,所以希望这些金玉良言能被更多职场人看到,少走弯路。如果你觉得有用,也欢迎转给身边的朋友。

关于Ethan Evans:前亚马逊副总裁,技术和商业双重背景的职场导师。在亚马逊的15年职业生涯中,他从高级经理一路成长为副总裁,领导过800多人的全球团队,参与发明了Prime Video、Prime Gaming、Amazon Appstore、Twitch Commerce等多个知名产品。拥有70多项专利,曾担任亚马逊Bar Raiser(面试官培训师),审阅过10,000多份简历,面试过2,500多人。他还参与起草了亚马逊著名的领导力原则”Ownership”。退休后创办了Level Up职业发展平台,专注于帮助职场人士突破瓶颈、晋升高管。


回顾我的职业生涯,最大的遗憾就是让自己承受了太多不必要的压力。在通往亚马逊副总裁的路上,我几乎每天都在焦虑中度过。现在,我想分享一些经验,希望能为你减少一些职场焦虑。

职业发展其实需要四个关键要素:

  1. 出色完成工作任务(努力工作只是基础门槛);
  2. 不断提升自身技能价值;
  3. 与优秀的上司合作;
  4. 选择有发展潜力的公司;

虽然前两点很重要,但后两点可能更加关键。

阅读全文 »

在AI创业的狂欢中,一个尖锐的问题正在撕裂整个行业:那些基于现有大语言模型构建应用的“AI套壳”创业公司,究竟是在创造真正的价值,还是在玩一场注定失败的游戏?

这个问题在各种技术社区中引发了激烈的讨论。怀疑论者认为,这些公司本质上只是“API的搬运工”,护城河薄如蝉翼,一旦平台方(如OpenAI)决定将某些功能“内化”到核心产品中,它们旦夕之间便会变得无足轻重。这并非杞人忧天,在科技史上,平台扼杀生态应用的案例屡见不鲜。

然而,另一种观点则认为,这种看法过于简化了价值创造。毕竟,当今绝大多数的SaaS公司,不也可以被看作是构建在AWS、Azure等云服务之上的“套壳”吗?价值创造的关键,从来都不只是技术本身,更在于如何将技术有效地传递给用户。

这场争论之所以重要,不仅因为它关乎无数创业者的命运,更因为它触及了当前AI生态系统的核心矛盾:在OpenAI、Anthropic、Google等巨头垄断底层模型的时代,中间层创业公司还有多少生存空间?

战略试金石:你的护城河会被AI进步冲垮吗?

在深入分析具体案例之前,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根本性的思考框架。如果你看着你的初创公司或产品并想着,“如果模型变得更聪明,我们所有的护城河都会消失”,这意味着你正在构建错误的东西。相反,你应该构建这样的东西:随着模型变得更智能,你的产品会变得越来越好。

这个判断标准几乎可以成为所有AI应用的试金石。那些依赖于模型局限性而存在的产品注定会失败,而那些能够随着模型能力提升而变得更加强大的产品,才具备长期价值。

以Cursor为例,随着代码生成模型的不断改进,Cursor的价值不是在递减,而是在增强。更好的模型意味着更准确的代码建议、更智能的重构功能、更深度的代码理解。Cursor构建的是一个可以不断受益于底层模型进步的平台,而不是一个会被模型进步所威胁的产品。

阅读全文 »

曾经被誉为科技史上最成功合作伙伴关系之一的OpenAI与微软,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紧张局面。这场持续六年的深度合作,正在因为利益冲突、战略分歧和控制权争夺而走向分裂的边缘。

从合作到竞争:关系的微妙转变

2019年,微软向OpenAI投资10亿美元,开启了两家公司的深度合作。当时的安排看似完美:微软为OpenAI提供强大的计算资源和云服务支持,换取其前沿AI技术的优先访问权。这种互利共赢的模式帮助OpenAI从一个研究机构快速成长为AI领域的领军企业,同时也让微软在AI竞赛中占据了有利位置。

然而,随着OpenAI的ChatGPT引发全球AI热潮,两家公司从合作伙伴逐渐演变为竞争对手。OpenAI不再满足于仅仅依赖微软的平台,而是希望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和商业机会。与此同时,微软也在开发自己的AI产品线,与OpenAI形成直接竞争关系。

核心争议:控制权与自主权的博弈

当前两家公司面临的最大争议围绕着OpenAI计划中的公司结构转型。OpenAI希望从非营利组织转型为盈利性公司,以便更好地融资和上市。但这一转型需要微软的同意,而微软正在要求获得比OpenAI愿意给予的更大股份。

更加复杂的是,OpenAI最近收购了编程初创公司Windsurf,价值30亿美元。根据现有协议,微软有权访问OpenAI的所有知识产权,但OpenAI不希望微软获得Windsurf的技术,特别是考虑到微软拥有直接竞争的GitHub Copilot产品。

阅读全文 »

在巴黎的VivaTech技术大会上,一场关于人工智能未来的激烈交锋,将科技界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推向了聚光灯下。Nvidia首席执行官黄仁勋(Jensen Huang)公开宣称,他“几乎完全不同意”Anthropic首席执行官达里奥·阿莫代(Dario Amodei)的观点。这句充满火药味的表态,揭示了AI发展十字路口上的两条路线之争。

核心分歧:开放的民主化 vs. “看门人”的精英主义

黄仁勋在新闻发布会上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阿莫代观点的质疑。他将阿莫代的立场总结为三个要点:第一,认为AI过于危险,只有少数公司(如Anthropic)才能安全地开发;第二,AI开发成本过高,其他公司难以承担;第三,AI威力巨大,将导致大规模失业。

对此,黄仁勋发起了毫不留情的反击。他强调:”我认为AI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,我们应该安全负责地构建和推进它。如果你想要安全负责地做事,就应该公开进行,而不是在暗室中告诉我这是安全的。”这一表态清晰地表明了他对开源AI发展模式的支持。

尽管Anthropic迅速澄清,表示其CEO从未声称“只有他们”能构建安全的AI,并倡导建立国家级的透明度标准。这种澄清虽然听起来合情合理,但其内核依然是一种“看门人”的精英主义思维。它实际上预设了一个前提:AI的未来应该由一小部分拥有先进技术和“正确价值观”的公司来定义和守护。这种模式虽然可能在短期内规避某些风险,但长期来看,可能会导致技术权力的过度集中,扼杀开源社区的创新活力,并让AI的发展方向被少数商业利益所左右

阅读全文 »

继上次为大家解读了来自OpenAI的Karina Nguyen在斯坦福CS25这门课上做的名为《RL as a Co-Design of Product and Research》的精彩分享(如果你错过了,可以点击这里回顾:AI时代产品经理能力大不同:Karina Nguyen 解读 OpenAI 产品经理的“进化”之路)后,我最近又翻到一篇她在今年二月的时候在 Lenny’s Podcast 上的深度对话

关于Karina Nguyen:她是在两大顶尖AI实验室 - OpenAI和Anthropic - 都担任过核心研究+产品角色的专家,除了是ChatGPT中Canvas、Tasks等创新功能的关键贡献者,也曾主导Claude 3模型的后训练与评估工作。

这期访谈信息量巨大,对于我们理解AI如何重塑工作,特别是产品经理岗位,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。因此,我将其中精华总结出来,并加入一些个人观点与大家分享。

一、模型训练的艺术:为什么数据质量比数量更重要

当谈到人们对模型训练最大的误解时,Karina指出:

阅读全文 »

她突然凑近问我:”你做产品的,具体负责哪块呀?”

我后背一凉,支支吾吾道:”就……大家都做的那……”

女生眼睛亮起来:”是AI产品经理吗?现在最火的赛道,大模型、agent,技术含量超高,薪资也是顶级!”

我声音发虚:”不是……”

“那肯定是B端SaaS产品咯?”她兴致勃勃,”企业级产品,商业价值高,需要很强的行业理解和商业嗅觉。”

“不……”

我死死盯着手机屏幕,恨不得把它盯出个洞。

“是大厂核心业务线的产品经理吗?这有啥不好意思说的?”她歪头轻笑,”虽然很卷,但胜在影响力大,能一手定义亿级用户的关键路径……”

“我不喜欢这些……”我喉结滚动,声音像卡了壳的子弹。

女生沉默两秒,突然瞪大眼睛:”你该不会……是做数据产品的吧?”

她探究的目光像探照灯打在我脸上,我浑身不自在,心跳开始错拍。

“还是做增长产品的?A/B测试、运营活动、转化漏斗优化?”她继续猜测。

我死死掐住大腿,从牙缝里挤出蚊子般的颤音:”都……都不是!”

空气突然安静。

阅读全文 »

a16z的2C AI团队刚刚上线了一期时长一小时的播客,分享了她们当前的研究心得,以及对创业公司的期待与展望。我整理了其中的八大发展态势如下:

Image

  1. 现在正是开发消费级应用的黄金时期。无论是语音、图像还是视频等多模态技术,AI模型都已达到足够成熟的水平,可以作为应用开发的基础。这些模型既可以通过开源方式获取,也可以通过应用程序接口(API)调用。

  2. 不过,目前大多数消费级AI工具还未能很好地整合社交分享功能。用户用AI创作出优秀作品后,往往会选择在X、Reddit或Facebook等社交平台上分享,而非在创作工具本身的平台上分享。

  3. 相比上一代面向消费者的创业公司,AI企业普遍拥有更优质的商业模式。用户愿意为服务付费,企业无需通过广告或后期交易来实现变现。

    阅读全文 »

五月中旬,AI设计工具Lovart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轮营销热潮。这款号称”全球首个专注于设计领域的AI智能体”声称基于先进的思维链(MCoT)技术构建,能够”像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一样理解设计概要,像创意总监一样思考,并一次性交付多个极具影响力的概念”。各种软文中展示的案例效果令人印象深刻,从复杂的广告分镜设计到精美的海报制作,Lovart似乎无所不能,弹指间就能产出专业级的设计作品。

鉴于此前Manus等AI工具过度营销后实际体验不佳的教训,我选择等待官方放开更多访问权限后再进行实测。经过近两周的等待,我终于获得了邀请码并进行了深度测试。

测试结论:Lovart在简单设计任务上表现尚可,但处理复杂需求时明显力不从心,实际效果与营销宣传存在显著差距。

案例1:测试为某个香水品牌生成30秒的广告视频
阅读全文 »

0%